世間萬物,,皆有其度。對“度”的理解和把握,,體現著能力與境界,。
不久前,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,,“只要有信心,,未來可期”“當然我們也不要一味地追求奇跡,還是要懷平常心,,把握住自己的歷史定位”,。2022年,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:“無限發(fā)展行不通,,過猶不及,。一定要在國家對海南的定位中統(tǒng)籌謀劃,努力做到‘剛剛好’,?!边@啟示我們,攻堅克難,、砥礪前行,,既要充滿信心,也要注重科學方法,,不斷淬煉“度”的智慧,。
度者,量與質的交匯點和分界線,。古代有一種“欹器”,,呈梭形,不能豎立,,中間部分有兩耳,,以繩穿之,懸于兩桿之間,。當里面空著的時候,,因重力作用,器皿是斜的,;水至六分時,,豎直而立;水逾七分,,則發(fā)生傾覆,。正所謂,,“虛則欹、中則正,、滿則覆”,。廚師恰當把握火候,才能烹飪出美味佳肴,;醫(yī)生準確把握劑量,,才能讓藥品發(fā)揮效用;畫家精巧調配色彩,,才能繪出美妙作品,。在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語境中,“過猶不及”“物極必反”等箴言,,都揭示了把握好度的重要性,。
在領導工作中,對度的把握尤顯重要,。2013年,,習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(lián)合采訪時指出,“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,,了解人民所思所盼,,要有‘如履薄冰,如臨深淵’的自覺,,要有‘治大國如烹小鮮’的態(tài)度”,。這意味著,既要舉輕若重,、一絲不茍,,也講究分寸、火候,。比如,,從夯基壘臺、立柱架梁,,到全面推進,、積厚成勢,再到系統(tǒng)集成,、協(xié)同高效,,全面深化改革一路蹄疾步穩(wěn)、勇毅前行,,讓群眾擁有了滿滿的獲得感,。正是因為對改革力度、速度、廣度和深度的科學把握,,穩(wěn)中求進,、循序漸進,才推動一項項具體措施落地生根,、造福百姓,。
對度的把握,既是理論問題,、又是實踐問題,,需要在知與行的統(tǒng)一中努力踐行。就決策層面而言,,實踐表明,一切從實際出發(fā),,從適時,、適情、適意等角度多思考,、深調研,、細分析,才能切實把握好度,,真正做到科學決策,。進而言之,做到適時,,不貿然超前,,亦不慢拍滯后;適情,,善于把握契合點,;適意,使決策符合客觀實際,、符合群眾意愿,,成為推動發(fā)展、惠及民生的“實點子”“金點子”,。同時,,在快速變動的實際中掌握好度,亦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,。比如,,在城市建設和管理過程中,應當做到開發(fā)有度,、發(fā)展有度,,致力于讓居民生活更美好。
“努力做到‘剛剛好’”,說到底就是按規(guī)律辦事,,運用好辯證法,。深刻認識規(guī)律、把握規(guī)律,,才能正確判斷形勢,,做到見勢早、謀事準,、行動快,,從而在工作中掌握主動。學會運用辯證法,,把“度”放在心中,,才能做到收放自如、進退有度,,少走彎路,、避免失誤,推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,、取得實效,。